《延安样本》:书写脱贫攻坚的史诗

栏目:红色经典 发布时间:2020-08-09

经典文学作品,都是时代足迹和社会生活的精神写照。那些被普遍认可、引起强烈反响的纪实文学,大多是反映波澜壮阔重大事件或工程的弘扬主旋律的作品。并非是“题材依赖症”使然,而是文体的特殊性以及受众选择和思维习惯等因素叠加所致。

  近读厉彦林刊发在2020年《人民文学》第七期的纪实文学《延安样本》,就是这样一部热切关注现实的“宏大叙事”。脱贫攻坚是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反映这一世纪壮举的作品不知凡几。《延安样本》的独特在于作家将观察的目光投向了中国西部,聚焦于延安。

  延安集多种符号于一身,举其要者,既是人们景仰的革命圣地,也是闻名于世的贫穷之地。贫穷的噩梦如影随形地纠缠,千百年来难以摆脱。面对漫长而苦涩的历史和坚硬而坎坷的现实,延安脱贫攻坚的艰巨性、复杂性、典型性和特殊性亘古未有、独一无二,既是观察中国脱贫伟业的绝佳窗口,也是对作家文学功底和文化底蕴的挑战。这样的写作冒险,彰显了作家的责任心、使命感和担当。目光的投射是书写的角度,更是思想的高度。

  作家满怀崇敬和深情,以炽热的爱心、深广的忧思、丰沛的想象和严谨的理性,历史地、全景地呈现了延安脱贫攻坚改天换地的宏伟壮举,书写了壮怀激烈、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无论是对历史沉浮的钩连辨识,还是对现实生活的感同身受;无论是对党和国家领导者顶层设计的简洁描绘,还是对人民群众喜怒哀乐的细致刻画,无不闪烁着家国情怀与美好理想的光芒。创作的激情,仿佛名动天下的安塞腰鼓,激动人心的节拍合着作家的心跳。

  《延安样本》以慎密的思辨力,准确地勾勒出中国脱贫事业创新发展的方略图。习近平总书记心系延安,强调党的领导、精准方略、社会动员、激发内生动力等基本着力点,拓宽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文章就为什么扶、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等几个“靶心”问题加以精辟论述,列举出党和国家出台实施的一系列中长期扶贫规划,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扶贫开发道路。中国的脱贫人数占全世界总数的3/4,靠的就是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和组织优势。文章揭示了脱贫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决胜的中国道路、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源泉所在。作品不仅热情洋溢地讴歌了党的英明领导和人民坚持不懈的顽强斗争,而且描绘、论说了延安脱贫攻坚取得伟大成功的“密码”。这是延安脱贫攻坚的“密码”,也是中国脱贫攻坚的“密码”,更是世界脱贫攻坚的样本。《延安样本》将历史的纵深感和现实的厚重感水乳交融,视野开阔,思接千里,呈现出厚重大气的格局和英雄豪迈的气象。

  漫长的时间链条贯穿于全文,从蓝田猿人的生存状态到“新冠”疫情的全球肆虐均有着笔,浓墨重彩描绘的是近百年来延安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劳苦大众的挣扎与奋争。只有吹响了脱贫攻坚号角以后,延安才发生了真正的巨变。昔日连绵不断、令人绝望的塬梁丘峁,神话般地变成了蓬蓬勃勃、果木飘香的绿色家园。

  作品没有单纯地还原历史,而是注入了跌宕起伏的命运感。秦汉及其以前的黄河流域林木葱笼、人丁兴旺,有唐之后统治者穷奢极欲,伐木毁林,才使延安的大地千疮百孔、贫瘠荒芜。历史雄辩地证明了,只有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英雄人民,才可能把“黄土高坡”变成“绿色延安”,才能完成功在当世、泽被后代的千年大计、百年大业。

  由于题材重大,线索众多,人物与事件交织,作品摒弃了呆板而固化的线性时间叙述,而以“主题”结构全篇,融汇倒叙、插叙、闪回和杂糅等手法,使每个历史节点均与相关的现实随时随处地“咬”合在一起,改变了简单分割时间的陈旧面貌。

  作品高屋建瓴地描绘了人类从石器时代、铁器时代、机械动能时代到网络时代一路前行的步伐,令人信服地得出了人类的文明史就是脱贫史颇具创见性的结论。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框架里,重点建构的是中华民族的文明之旅,而延安则在聚光灯下。

  延安曾以博大的胸怀成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其后又成为抗日战争的根据地和走向革命胜利的发祥地。可以说,没有延安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延安的脱贫是党和国家对老区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不忘初心”的刚性兑现。作品在人类文明、民族革命和延安精神,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宏大交响中,奏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作家在设计主题立意时,站在了人类生存困境的高度,在“世界难题”的大背景中,展现中国特别是延安的脱贫攻坚。延安的脱贫与江西井冈山、河南兰考、贵州乌紫和赫章等脱贫重点区域,虽有共性,却又均具个性。通过对比和展示,拓展了表现的宽度和广度,也深化了作品的重心和主题思想。

  作品以夹叙夹议的完美融合见长。叙事行云流水而又激情澎湃,议论则风生水起,充满知性和理性。无论是掌管着衣物大权却被活活冻死的红军军需处长胡军,还是一辈子孜孜矻矻种树不止的延安农民张莲莲,数以百计真实而饱满的人物和故事仿佛缀满苍穹的繁星,不但折射出革命和脱贫的艰辛以及群众的力量,而且使作品辽阔、厚重、好读、耐读。作品的议论,几乎涉及中国脱贫伟业的方方面面,且多有洞见、锐见和灼见,如关于贫穷的固化和代际恶性传递链、脱贫的中国标准、“人类不是万物的主宰,只是茫茫荒野中一株株卑微的小草”等等,成为作品发人深省的亮点。大量准确的数字运用,增强了议论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这样的数字不但有温度,亦有重量。文本中引用了诸多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和毛、邓等中共领导人以及经济学家的论述,立足于精神高地,富有理论色彩。穿叉于行文中的知识性叙写,如大规模的延安移民、山川河流的地理变革、黄绵土的形成等知识性文字,以及关于经济学、哲学、社会学、文学、艺术、神话等多门类名言隽语和精彩论述,显示了作家广博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充分的写作准备。称《延安样本》为中国脱贫的“小百科”,似不为过。

  《延安样本》以无可争辩的事实,证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和必要性,揭示了中国脱贫的成功密码,那就是习总书记所讲的:“贫困地区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正是有了这个千金不换的“密码”,才唤起了中国人民的磅礴伟力,才创造了脱贫事业的中国奇迹,而作为中国革命圣地的延安,在全面决胜小康路上的浴火重生,再一次迎来世界惊讶和景仰的目光。

  作品的语言特别是议论,纵横捭阖、汪洋恣肆,形成了金戈铁马、大江东去的个人风格。作家善于锤字铸词炼句,随处可见“真正的强者不是没有眼泪,而是含着眼泪向前奔跑”的“金句”,不同凡响的文字令人凝神沉思。

  有光明自然也有阴暗,不讳美不隐恶是纪实文学的基本品格。在治理贫穷的过程中,一些官员懒政、怠政,讲面子、走形式,“大呼隆”“大水漫灌”等思想和行为时有发生;一些脱贫对象目光短浅、消极依赖、自私而愚昧的行径,作家没有回避躲闪,而是冷静客观、真实严谨地予以反映。这些具有痛感的发现、分析和批判,具有强劲的诘难力量,不但反映了脱贫工作的难度和曲折,也折射了大变革中人性的明灭摇曳,体现了作家的社会良知和勇于探索的忧患意识。

  如果精益求精,我个人认为,作为长篇纪实散文,人物语言的生活化和个性化亦有强化的空间。主题演绎过程中的含蓄、内敛、节制是优秀文学作品应有的素质,当然也应包括纪实散文。

  作家本人出生于沂蒙老区,对贫困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表现脱贫伟业有着发自内心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他曾多次前往延安,采访了不同类型的人物,还有参观、座谈和电话交流,在强烈的现场感中,作家认识、感受、思考,无数的信息纷至沓来,众多的人物鲜活地萦绕于脑际心间,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呼之欲出,作家已经欲罢不能,于是奋笔疾书,终于于2020年中国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完成了这部撼人心魄的力作。

  此时,安塞腰鼓铿锵有力的鼓声,还在作家的心中激荡回响吧?

  诗以言志,文以载道。《延安样本》立意高远,主题鲜明,文辞优美,深刻隽永,艺术地再现了消除贫困人口的中国经验,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期全民决胜小康战斗中的昂扬斗志和必胜信心。成功地塑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延安人民艰苦奋斗、百折不回的延安精神。这种精神坚不可摧,越挫越奋,它将薪火相传,彪炳历史,启迪后人,烛照未来。

  《延安样本》是一篇思想内涵极为丰富、艺术表现颇具特色,值得深入品读的佳作,也是近年来纪实文学的新收获和新成果,在催人砥砺前行的同时也将获得阅读的美感。